财说 刚毕业的芯片工程师年薪40万?五张图了解A股半导体公司薪酬现状
记者 | 曹立CL
编辑 | 陈菲遐
2021年,缺芯潮之下的半导体行业经历过一波热潮。当潮水逐步退去,半导体行业的工程师们才是最大受益者。
数据显示,98家申万半导体行业公司2021年人均薪酬中位数为33.51万元,相比2020年的26.4万元上涨26.9%。其中,人均薪酬上涨的公司有92家,仅有6家公司人均薪酬下降。此外,A股公司2021年人均薪酬中位数为15.3万元,相比上年增长16.4%。
A股半导体公司中,人均薪酬涨幅最高的是紫光国微(002049.SZ),高达109%。英集芯(688209.SH)、赛微微电(688325.SH)、纳芯微(688052.SH)、东微半导(688261.SH)等公司人均薪酬去年也有较大涨幅。
从绝对值看,半导体行业中人均薪酬最高的翱捷科技(688220.SH)的83.99万元,希荻微(688173.SH)、赛微微电、芯原股份(688521.SH)、思瑞浦(688536.SH)等公司人均薪酬也处于较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高薪并不意味着高经营绩效。翱捷科技和寒武纪(688256.SH)去年分别亏损5.89亿元和8.25亿元。
从人均薪酬分布区间看,半导体行业大部分公司处在10万元到70万元的区间。
从子行业情况看,2021年人均薪酬从高到低依次是数字芯片设计(49.5万元)、模拟芯片设计(48万元)、半导体设备(31.1万元)、半导体材料(16.6万元)、分立器件(16.5万元)、集成电路封测(15.4万元)。其中,数字芯片设计行业人均薪酬增速最快达到30%,模拟芯片设计行业人均薪酬增长27%,半导体制造行业人均薪酬则下滑7%。
不难看出,半导体不同产业链环节之间的薪酬差距正在拉大,特别是芯片设计环节薪酬涨幅领先于其他环节。考虑到行政、财务等岗位涨薪速度较慢拖累了整体涨幅,芯片设计类岗位在2021年的人均薪酬涨幅肯定超过了30%,这还没有把股权激励计算在内。
这意味着,芯片设计企业毛利在2021年如果没有30%以上的增长,即使没有扩招研发人员,净利润也可能被研发费用蚕食,从而导致业绩下降。
芯片设计行业薪酬快速上涨背后,是盛况空前的“抢人大战”。
A股目前有51家芯片设计公司,其中44家去年增加了研发人员,有3家公司研发人员增加超过1倍。整体看,截至2021年底,A股芯片设计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共计27431人,相比2020年底的22192人,增长23.6%。
以卓胜微(300782.SZ)为例,公司2021年底研发人员数量为457人,相比上年同期增加126%,明微电子(688699.SH)、大唐电信(600198.SH)、思瑞浦、芯海科技(688595.SH)等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相比上年同期也有较大增幅。
不过,这样的扩张速度可能还是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一位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记者,“人力成本涨幅太夸张了,公司去年原计划招聘100名研发人员,实际由于招聘市场过于‘内卷’,最终只招聘了45名。”在企业一方看来,刚毕业的芯片工程师就能拿到40万以上的年薪,自然是压力山大。
半导体作为未来十年最为确定的发展方向之一,吸引了最多一级市场的资金,这也是行业薪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根据投中的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VC/PE市场对于半导体投资175起,合计投资规模达到41.7亿美元,高于医药、互联网等赛道。
芯片“盛世”正在归来?分享芯片的核心逻辑!
摘要:滚仓应对!
快跑讲究的是速度,慢跑追究的是耐力,跟大家说说当下的科技。
目前市场对于科技有种感觉就是在信与不信中不断前行。
细一点来看板块,有个一明显特点,那就是海外AI映射的科技方向反弹速度更快,而国产替代的芯片方向反弹速度相对慢些。
逻辑上也不难理解。
海外AI带来的增量是看得见得,就先你跑的时候,前面有一辆车拉着你跑,但要注意的是核心动力,并不在自己,而是前面的车。
而国产替代芯片方向更多是靠着信念在跑,未来一定要突围,而且一定会突围,真正突围的时候必然是丰厚奖励,这是对坚持的回报。
所以操作风格上,相对也比较简单,海外映射的AI方面更多做短线套利快快尽快出,而国产替代方面做滚仓操作,保有底层,然后中间过程做差价,直到它真正走出强趋势。
关于国产替代方向说几点:
卡脖子要解决的问题
卡脖子,一般有三种情况,分别叫,造不出、卖不出和嵌不进 。
造不出,说白了,就是缺少这个技术,这是纯粹的刚性制约。 这种情况有没有?有,但是数量有限。真正涉及面广的,是后两种情况。也就是,卖不出和嵌不进。
卖不出不是咱们技术搞不定,而是经济上不划算。
卖不出去有两种,一种是生产的成品确实太高了,产品的良品率不高,另一种是认为的打压增加关税。
近期工信部表示我国的芯片自给率不到10%,高端芯片很少,但低端芯片又很卷。
高端的自己都供不应求,不用担心关税问题,但低端内卷只能考虑出海,关税会造成进一步内卷。
嵌不进就是现有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坚固的利益共同体。 他们不会轻易换供应商,即使你有技术也进不了这套供应链。
比如半导体的上下游企业,经常交叉持股。
台积电与阿斯麦之间有交叉持股,而阿斯麦的上游供应商蔡司,跟阿斯麦之间也存在交叉持股。
这就导致,它们成为一个高度绑定的利益共同体,谁也不会轻易换掉谁。后入局的人即使有技术,也很难进入目前的供应链。
所以这个过程的突围需要国家大力的扶持和推进,不仅需要有政策的导入,还得有资金的介入,同时也得有国企打造新的供需链。
事件刺激
6月26日,国W院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要切实发挥中央企业在新型举国体制中的骨干支撑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好攻关成果应用推广,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强化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加大投入力度等。
这其实就是国企打造新的供需链的措施。
当下召开的重大会议,提到的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会改哪一些?
理论上应该离不开科技的改革,比如国九条、科创八条,即将上市的上证科创板芯片设计主题指数和上证科创板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 等。
海外川普2024大选获胜的概率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上科技国产自主可控的推进 。
技术和业绩来看科技
最近科技方向芯片、半导体普遍发布的业绩都不错,这其实也在验证之前市场认可的行业2-3年的周期轮回。
而从技术上来看,以半导体指数为例,年K线上也是正好回调3年了,从其数据来看也是2-3年一轮回,换句话说接下来年K线是不是应该走出2跟阳线 。
可以大胆假设,但小心求证,毕竟这中间会发生啥,谁也不确定,所以模式上还是用文中提到的滚仓来应对。
短周期来看日线今天突破了近期的三角形态的上线,一般需要再次回踩来验证是否有限。
周线上相对于大盘指数,开始走出了抗跌性。
(相关芯片产业链汇总,非推荐)
相关问答
65岁董明珠高票连任格力董事,称芯片我是一定要做的,为何董如此专注于芯片?
65岁高龄的董明珠连任格力董事,可以说对格力而言是不二人选,从他2012年任选格力电器董事长以来格力业绩蒸蒸日上,格力股价持续上涨,都可以证明她在位的成功,...